特首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報告要修改行政長官的選舉辦法,啟動了政改的第一部曲。在報告中,特首總結其中一點的社會整體意見是社會大眾普遍認同行政長官人 選須「愛國愛港」。這一點實在令人費解,因在過去十多個月的政改爭議中,爭拗其中最大的一點就正是有關行政長官是否要「愛國愛港」。現在特首卻把這說成是 最有共識、無爭拗的意見,我完全看不到這結論的證據是在哪裏。
「愛國愛港」的說法應是源自鄧小平在中英談判期間談及港人治港時說,要「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來治理香港」。但他當時理解的愛國者標準,是只需「尊重自己民族,誠心誠意擁護祖國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,不損害香港的繁榮穩定」。
不過「愛國」者的說法不知在什麼時候開始轉變為「愛國愛港」。在「愛國」後加上了「愛港」後,其意思及標準突然轉變了,變成了是要絕對支持中央。所以才有「愛國愛港」陣營之說。換句話說,「愛國愛港」人士就只包括北京政府所能絕對信任的人,是完全服從中央指示的人。
但以過去三任特首來看,其實也不是每一位都能符合這「愛國愛港」的標準。董建華當然是北京政府所能絕對信任的人,梁振英就已有點勉強了,而曾蔭權就肯定不達這標準。「愛國愛港」包括的人選範圍是極之狹窄,可能連林鄭月娥司長也不合乎這要求。
其實喬曉陽在去年三月談及普選行政長官時,他提到出任行政長官的條件是這人不能與中央對抗。按字義的理解,不與中央對抗並不等同絕對支持中央,不表示他必 然會服從中央的指示。喬曉陽的說法可能更符合鄧小平當年所提出對愛國者的理解。若那人是尊重自己民族,誠心誠意擁護祖國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,不損害香港 的繁榮穩定,他就是不與中央對抗,是愛國,是合乎出任行政長官的資格。曾蔭權及林鄭月娥也應能符合這要求。
若說社會大眾普遍認同行政長官人選須「不與中央對抗」,我相信那會是更準確。
2014年7月19日
網頁搜尋
- 6.20-29「全民投票」:三方案詳情
- 6.20-29「全民投票」:實體票站詳情
- 和平佔中《抗命手冊》
- 6.20-29「全民投票」:電子投票詳情
- 「和平佔中義工隊」招募專頁
- 6.20-29「全民投票」最新安排
- 政治困局 對話解決
- 被捕後法律支援
- 政總集會合法 警方須撤回不確說法
- 雨傘運動廣場投票安排
- 和平佔中要求英國廣播公司(BBC)收回誤導報道之聲明
- 6.20-29「全民投票」新聞稿:和平佔中全民投票日「全城決志 向假普選說不!」
- 6.20-29「全民投票」:毅行爭普選
- 強烈譴責警方無理拘捕和平佔中糾察
- 譴責政府為對話加設障礙
- 被捕支援組新聞稿
- 就擱置「第一次廣場投票」的聲明
- 和平佔中就凌晨有人衝擊立法會一事發表聲明
- 雨傘運動現場投票指引
- 小店義賣撐普選